top of page

ASSOCIATION

協會沿革

11   /   09   /   2020

  1960年至1980年,大量的原住民移往都市謀生,填補了早期城區移民的社會底層位置,它們主要是從事勞力密集、技術低、高危險性、流動性大的勞動工作。直至2020新冠疫情來,造成世界經濟的消退,直接衝擊國內經濟市場,導致公司企業大量裁員,甚至惡性倒閉。對於從事低勞動力的原住民而言,失業率快速升高,為改善部落快速升高的失業率,擬重建過去泰雅族傳統文化與大自然共生的簡單健康生活之外,期待發展部落深度文化體驗之外,並設計研發二、三級農特產品及文化創意產業,以增加在地就機會。

  (一)運用傳統經驗與智慧作為部落產業發展基礎,以「特色農業」、「文化創意產業」及「生態旅遊產業」三大主軸形塑部落產業示範區。

  (二)復振泰雅族的精神與文化,讓部落族人在此示範空間浸潤泰雅文化之精膸,發展泰雅族傳統文化、生活與工藝學習及藝術文化,延伸出特色活動,工作坊,產品研發…等,展現文化豐厚的『馬告生態園區』。

整個復興區為國內觀光重要據點且知名度高、旅遊選擇遊點眾多,如角板山、羅浮溫泉區、小烏來風景區、拉拉山及當地部落等,每年吸引數十萬遊客造訪。除了一級產業為主外,仰賴「觀光旅遊」所帶來人潮,促進經濟收益以及就業機會,也使當地各區自成一格。

然而在各地遊點在先天基礎與條件限制下,要在「觀光旅遊」高度競爭環境中突圍,達到吸引遊客「造訪、再訪」協助觀光旅遊推展,促進當地永續運作,遊點內容豐富性、差異性與友善度成了關鍵因素。

然則,自主單點模式推行效益有限,且易成發展不確定因素,為促使效益彰顯極大化,足以觸動社會議題,本案將依據在地特色,以「園區」概念,擬定「體現原民特色、再現原始風貌、活化在地產業以及加乘跨域服務」四大目標,依據目標投入各項資源,輔以環境特色營造、遊點服務規劃、專業人才培訓,完善園區內容與管理。並藉由產業群聚、經濟效益延伸以及數位導入等資源整合,讓環境、文化、自然保育以及產業發展得以兼具,最終將藉由行銷宣傳、遊程推動等加以包裝,形塑區域旅遊新亮點,築起綠色價值鏈,吸引人潮造訪,創造利潤作為園區經營運作與調整基礎。

bottom of page